红育视听网站

联系电话:18611361581

您当前所在的位置:学校案例 > 详情

云南傈僳村的“一个都不能少”:零辍学 走出首位本科生

2020-06-29 11:36:15 来源:红育教育

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康普乡阿尼比村,距离县城63公里。

  这段距离其实并不太远,但从山脚下去往村中的路程,却需要换乘专门的越野车,翻跃连续不断的陡峻山路,前往村民家中时,还要手脚并用的在几近90度的陡坡上攀爬而至。

  去往余卫香的家,就需要这样的过程。

  也正是因为家乡如此的偏远闭塞,以致经济贫困、思想落后,阿尼比村村民长期以来对教育重视不够,余卫香曾两次差点失学。

  “2015年以前,全村只有2名大专生,辍学失学的孩子更是普遍,九年义务教育控辍保学的工作难度非常大。无一名在岗在编人员,每年外出务工人员还不到3个。”阿尼比村党总支书记唐海峰说。

  是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,改变了村里孩子的命运,这其中就包括余卫香。

  近年来,本着“扶贫必扶智、致贫先治愚”,“发展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”等思路,通过村“两委”及驻村工作队数次进组宣讲,入户排查,针对有辍学风险的学生及时入户进行一对一劝导,如今的阿尼比村,实现了0失学0辍学。

  2017年时,眼见着考上了云南民族大学的余卫香,因为没有学费差点辍学,唐海峰带着村“两委”班子东拼西凑,还找了县里的信用社,为她交上了上大学的学费。

  就这样,阿尼比村走出了第一个考上本科的学生。

  让阿尼比村的孩子们走出大山、接受高等教育的助力,仍在不断加持。去年7月,在上海市宝山区工商联的组织下,相宜本草等公司对阿尼比村13名在读大学(专)生进行资助,自2019年起,按照每生每学年6000元的标准发放助学基金直至毕业。

2020062710295762706.jpg

 首位走出深山的本科生

  6月14日的下午,一个视频电话接入了阿尼比村村民余贵山的手机。

  打来视频的人,是正在昆明的学校中的女儿余卫香。午后无课,已经大三的她正在进行期末复习,休息时,便与心头牵挂的家中父母闲聊几句。

2020062710144127253.jpg

游正清的女儿游占玉在大理学院读大三,她在沪企的资助下顺利完成了学业,正准备攻读专升本。

  “沪滇协作项目和‘万企帮万村’,既减轻了学生家庭的教育负担,又解除了大多数家长及学生的辍学思想。”唐海峰介绍,目前,阿尼比村全村在校学生114人,其中,大学(专)14人。

  “可以说,我们村受教育情况持续向好,发展教育促脱贫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。”他说,2018年,阿尼比村托扒比组的一名大学生毕业后,顺利考入本地的事业单位就职,成为30年来阿尼比村走出去的第一位公职人员。